平衡计分卡理论是一种历久弥新、首屈一指的战略执行管理方法论。根据贝恩公司(Bain & Company)的调查结果,“财富1000强”中,有一半公司使用了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论坛(Balanced Scorecard Forum)调查结果显示,在使用平衡计分卡的组织中,有80%的组织改善了运营绩效,66%的组织提高了利润。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S. Kaplan)教授与大卫•诺顿(David P. Norton)博士创建的咨询公司Palladium集团调查发现,全球超过7500个组织受到了平衡计分卡方法论的影响。卡普兰教授与诺顿博士关于平衡计分卡和战略地图的经典阐述,及其应用于战略性关系管理和企业风险管控上的最新研究洞见,使得这套理论的发展更加“均衡”。这套得到补充和完善的理论,对于早在十几年前就引进平衡计分卡概念但在应用中遇到重重挑战的中国企业来说不啻福音。战略执行有望重获“平衡”,企业绩效有望续写辉煌。
平衡计分卡方法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它符合了最基本的商业逻辑——价值创造。具体来说,就是一个组织发展员工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实施战略性的业务流程,通过这样的高效流程向客户提供令其满意的体验,促动客户购买本组织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最终为股东等利益相关者创造其所期望的价值。
在这个看似线性的价值创造链条中,每一个环节都能为价值创造做出贡献。而且,只有在所有环节协作时,公司才能持续地创造价值。卡普兰教授和诺顿博士表示:“仅仅依赖财务衡量无法驱动持续性的价值创造。”他们认为财务指标衡量的是过去的行动所产生的结果,仅仅依赖财务衡量指标会鼓励公司为了短期绩效牺牲长期的价值创造。
在他们看来,客户关系、创新产品及服务、高效的运作流程、员工的技能和知识、信息技术、组织氛围等无形资产,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他们发现,1982年有形资产账面价值曾占工业组织市场价值的62%,10年之后这一比例锐减为38%,到20世纪末有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已经不到公司市场价值的五分之一了。相对于有形资产价值的下降,无形资产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公司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对不同的公司来说,虽然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每个公司面对的战略性因素各不相同,价值创造的战略及其目标自然不同。卡普兰教授和诺顿博士于是创建了一个“平衡”的框架,把价值创造和公司战略的要素融入其中,致力于帮助公司持续地创造价值
这个框架的核心是“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是公司的战略主题沿着学习及成长、内部流程、客户、财务四个层面展开,形成一个只有一页的视图,说明这四个层面的目标如何被集成在一起描述战略。每个战略主题包含相互关联的战略目标。卡普兰教授和诺顿博士表示:“每个公司都为其特殊的战略目标定制战略地图。战略地图提供了一个战略的可视化表示方法。”
平衡计分卡也是基于这四个层面,针对每个战略目标,确立其衡量指标,并为衡量指标赋予目标值。
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充分体现了卡普兰教授和诺顿博士整套方法论的“平衡”特质。四个层面的构建,使企业能够在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果和动因、外部与内部、财务与非账务之间达到平衡。
平衡计分卡方法论被引进中国企业所遭遇的第二个挑战,是如何掌握数量众多的指标尤其是非财务指标。典型的战略地图的四个层面往往形成20-30个平衡计分卡指标,如此多的指标让一些企业感到无所适从。对此,卡普兰教授和诺顿博士指出,不应该把这些指标看作独立的、相互没有联系的指标。“战略地图显示了结构适当的平衡计分卡中的多个指标如何为单个战略提供使用工具。公司能够在一个有二三十个指标的集成系统中制定并沟通他们的战略。”